查看原文
其他

《考古学》2023年第4期

人大书报资料中心 人大转载 人文
2024-09-13





 

   扫描二维码

订购《考古学》





摘要





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东方视角彭 菲【摘 要】现代人起源问题是国际学术界最为热议的科学问题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形成了“走出非洲”假说和“多地区演化”假说两大针锋相对的阵营。随着新世纪新材料的不断积累和新技术的快速进步,对现代人起源模式的争论有了重大调整,来自东方的材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回顾了现代人起源和现代行为起源演化的主要假说、模式的来源、历史和发展,并综合介绍了最新的一些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进而讨论了现代人起源与演化模式、现代行为起源和演化模式调整的动因和方向,提出了要重视海量的考古学物质证据在讨论各种模式中的作用,反思“现代性”的文化内涵。呼吁加强我国对现代人起源问题研究的投入,为现代人起源模式讨论提供更坚实的东方视角。【关 键 词】人类起源与演化;现代人;现代行为;东亚东方视角【作者简介】彭菲,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考古文博系副教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京),2023.1.34~5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宁夏鸽子山第10地点考古调查、发掘资料整理与综合研究” (19AKG001)和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研究院重大历史研究专项“现代中国人起源、演化与适应模式研究” (21@WTK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传播、萨满教“底层”与早期中国文化格局——童恩正“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再思赵德云【摘 要】20世纪80年代,童恩正注意到由东北至西南这一半月形地带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器时代存在若干文化因素上的相似性,提出“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概念,在学界产生广泛影响。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这一地带文化因素的相似性并非都是由文化传播导致,萨满教“底层”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而“文化传播带”的命名,容易让人对这些共性出现的原因产生先入为主的印象,建议将其命名为“边地半月形带”或“童恩正带”。自“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提出以来,不断有学者在其基础上试图补充修正,使得我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这一概念事实上与整个东亚大陆乃至更大范围的文化格局及变迁密切相关。【关 键 词】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边地半月形带;文化传播;萨满教【作者简介】赵德云,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成都 610064)。

【原文出处】《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成都),2023.3.28~39



大型沉船考古资产整理的探索——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肖达顺【摘 要】“南海Ⅰ号”沉船船舱内的船货清理完成后,将面临沉船本体及巨量文物标本的考古整理、发表以及为日后保护和展示工作。然而,从水下考古发现、发掘工作到整体打捞,再到博物馆内全面保护发掘,“南海Ⅰ号”发现、发掘历程之复杂、工作之繁杂、涉及合作单位之多,是国内外其他考古项目不可比拟的。因此,像“南海Ⅰ号”这样大型的沉船考古项目,巨量的文化遗产,在其全面保护发掘工作进入最后阶段之时所面临的全面系统考古资产的整理亟待认真思考和准备。文章引入“考古资产”概念,以“南海Ⅰ号”沉船为例,对这种整体打捞到博物馆内、按陆地田野考古工作方法系统发掘的大型沉船考古资产整理进行粗浅的探索,以期为日后相关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工作提供借鉴。【关 键 词】“南海Ⅰ号”;沉船考古;考古资产;考古整理【作者简介】肖达顺(1981- ),男,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80),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 省实验室(珠海),副研究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陶瓷考古和沉船考古,E-mail:37988181@qq.com(广东 珠海 519000)。

【原文出处】《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京),2023.2.18~27



彩陶的起源与传播——从浙江地区的发现说起蒋乐平【摘 要】距今约9000年前后,彩陶开始在上山文化中期出现。距今约8000年前后,随着长江中下游稻作文化的稳定发展,彩陶工艺成为区域间重要的文化交流内容。这一阶段的聚落规模小、分布相对稀疏,传播速度较慢,但已经抵达赣西北乃至洞庭湖地区,不能排除对黄河流域产生影响。仰韶时代,鄂皖一带还保持着与仰韶文化彩陶混杂、对峙的要素分布,“小彩、简画”的波折、网格、条带纹是南方彩陶的传统风格。后起的黄河流域彩陶,则以“大范围、大色块”图案的规律性重复为特征。从仰韶文化开始,史前中国的人群规模和聚落分布密度都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海平面稳定,更适合人类居住与交流的江淮下游平原区形成,文化传播的力度与速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色彩中的观念出现了更具中国化的变化趋向。【关 键 词】彩陶;上山文化;长江中下游;起源与传播【作者简介】蒋乐平,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14)。

【原文出处】《中原文物》(郑州),2023.1.46~54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长江流域稻作农业起源与环境变化关系的微体化石研 究”(批准号:4183032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武夷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变迁付 琳【摘 要】武夷山东麓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面貌复杂,可区分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崧泽文化中期至良渚文化中期,区内东北部富屯溪、建溪流域分布有牛鼻山文化,西南部沙溪流域分布有南山类型洞穴新石器文化。牛鼻山文化的来源,与崧泽时期薛家岗文化藉由赣鄱地区向本地传播有关。至良渚文化晚期至钱山漾类型阶段,在南山类型印纹陶器于本区大范围流行的背景下,有一组自钱塘江上游而来的良渚文化因素植入武夷山和仙霞岭山区,龙头山类型、好川文化等形成并快速发展。在龙头山遗址首次发现了福建真正意义上的史前贵族墓葬。至广富林类型阶段,本地发育出马岭类型遗存,继续与长江中下游文化保持联系,输出几何形印纹陶器之影响。武夷山东麓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变迁过程,呈现出分批次受到来自西北和东北方向长江中、下游“鼎文化圈”的重要影响,促使东南山地至沿海地区“釜文化圈”出现阶段性的文化变异。但在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和资源条件下,秦汉帝国之前本地土著文化基因的延续非常顽强,突出表现为外来文化因素的“在地化”过程较为显著。【关 键 词】牛鼻山文化;南山遗址;龙头山遗址;好川文化;文化变迁【作者简介】付琳,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考古学系。

【原文出处】《南方文物》(南昌),2023.2.176~183,141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批准号:18CKG009)的阶段性成果。



先秦至隋唐筝的考古学考察蒋 璐 吴添慧 黄丽珍 王希丹 赵俊杰 郭 怡【作者简介】蒋璐,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杭州 310027);吴添慧,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杭州 310027);黄丽珍,浙江歌舞剧院(杭州 310004);王希丹,郑州大学音乐考古研究院(郑州 450001);赵俊杰,吉林大学边 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 130012);郭怡,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杭州 310027)。【原文出处】《边疆考古研究》(长春),第33辑.218~233【基金项目】本研究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1NDJC031YB)、浙江省社科规划之江青年课题 (21ZJQN02YB)、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常规性课题(Z20JC0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教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9YJC780003)等项目支持。



洛阳北魏墓葬的“太和之风”与民族文化交融刘连香【摘 要】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并实行汉化改革,使拓跋鲜卑政权发展至顶峰,史书将该阶段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八方归附的社会面貌称为“太和之风”。洛阳作为国都,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折射了北魏后期的社会现实,是“太和之风”的典型实物例证。考古发现洛阳北魏墓葬墓向坐北朝南,地面有高大封土,都是单室墓,这些方面的统一性分别继承了东汉和魏晋丧葬文化理念。墓葬是否随葬陶俑群、形制固定为带盖方形的墓志尺寸大小具有身份等级差异,说明北魏把汉晋的部分葬俗进一步发展为礼仪制度。而帝陵墓室涂黑、部分陶俑左衽则是保留的北方游牧文化传统。随葬品中所见拜占庭金币、下颌托等,是西域商贸往来的见证。出土的胡人侍从俑和佛教用品,表明对外来文化的接纳。以上各种因素和谐共存于同一墓葬,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出当时在汉文化主导下的多元一体格局。墓葬中“太和之风”的形成主要是孝文帝对于洛阳陵墓区的规划、汉与鲜卑势力的持续消长和北魏统治下复杂的人口构成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孝文帝积极主动承继汉晋文化,目的是将拓跋鲜卑纳入华夏统绪中。对洛阳北魏墓葬实物材料的解读,能够直观全面地认识汉文化对北魏政权的影响,为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提供重要参照。【关 键 词】北魏;洛阳墓葬;“太和之风”;文化交融【作者简介】刘连香,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北京 100081)。

【原文出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京),2023.3.69~8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项目“北朝考古遗存中的华夏民族认 同研究”(项目编号:22MDZL05)的阶段性成果。



试论川东渝西地区与杭州地区五代至地面建筑与石窟混合式佛寺陈晶鑫 李 飞【摘 要】五代至宋,川东渝西地区与杭州地区均出现了地面建筑与石窟混合式佛寺,不过两地的寺院布局形式并不相同。重庆新津的石佛寺遗址和四川安岳的毗卢寺遗址以及浙江杭州的圣果寺遗址,即体现了这一差异。这种差异可细分为两种布局形式,一种是石窟造像位于地面佛寺主体建筑范围内,与地面建筑共同组成寺院的主体部分;一种是石窟造像位于地面佛寺主体建筑外围,属于寺院布局中的从属建筑。石佛寺与毗卢寺属于前者,而圣果寺则属于后者。两地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两地其时佛教思想流布不同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寺院时空安排有关。【关 键 词】川东渝西;杭州;五代至宋;石窟;混合式佛寺【作者简介】陈晶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杭州 310028);李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 610042)。

【原文出处】《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京),2023.3.88~101



洪都拉斯科潘遗址8N-11号贵族居址西侧北部建筑69N第Ⅰ层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潘工作队【关 键 词】洪都拉斯;科潘遗址;贵族居址;玛雅文明;康奈尔期。【原文出处】《考古》(京),2023.4.53~65【基金项目】本项目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玛雅文明中心——科潘遗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 究”(项目编号2015KGYJ002)的资助。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西段(三) ——索科特拉岛的考古新发现罗 帅【摘 要】索科特拉岛地处印度洋海上交通的十字路口。21世纪初,考古工作者在该岛霍克洞发现了大批公元最初几个世纪的铭文和刻画图案,其语种既有来自西方的南阿拉伯文、阿克苏姆文、希腊文和帕尔米拉文,亦有来自东方的婆罗迷文、佉卢文和巴克特里亚文。它们是阿拉伯半岛、非洲东北、地中海世界和印度西北海岸的商旅在该岛逗留时创作的。在这丰富语料库所勾画的庞大贸易网络中,东方商人的身影尤为活跃,他们来自婆卢羯车等印度西北海岸港口,包括刹帝利和吠舍种姓印度人,以及塞种、耶婆那人和贵霜人。许多铭刻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从中可分辨出佛教、婆罗门教、基督教、帕尔米拉神祇以及本土神祇因素。【关 键 词】索科特拉岛;霍克洞铭刻;海上丝绸之路;佛教;基督教【作者简介】罗帅,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从事丝绸之路历史与考古研究(浙江 杭州 310058)。

【原文出处】《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安),2023.3.98~115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犍陀罗与中国文明交流史(多卷本)”(20&ZD220)。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转载 人文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